刘虎 | 逻辑学专业系列教材 · 丛书序

发布人:刘惠兴

中山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本科专业创建于2007年。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覆盖逻辑学各个领域的课程体系。为适应逻辑学本科专业教学需要,中山大学哲学系逻辑学科与科学出版社合作,组织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逻辑学研究专家,由刘虎教授主持编写“高等学校逻辑学专业系列教材”,现已出版五部,包括《简明数理逻辑》、《模态逻辑教程》、《逻辑学导论》、《理性选择导论》、《结构证明论》,另有两部正在准备过程中。

丛书序

孟子说,人和禽兽的差别几希,这差别在于人可以明庶物和察人伦。用现代的话说,我们既有明辨万事万物的自然科学,又有体察道德规律、人际关系的社会科学。前者探讨外物,后者考察人心,它们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的基础。

两千年来,中国传统学者在检视人伦方面用力甚勤,对人伦情状有精到的描述,直至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中隐微的细节。另一方面,他们在明察庶物的自然科学研究上则落后传承于古希腊的同行。自然科学研究需要的客观、理性、怀疑精神和实验方法,是我们需要补上的一课。

爱因斯坦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源自两个伟大的成就,即古希腊人发明的形式逻辑,以及确认因果关系的实验方法。使用基于逻辑的理性工具总结和分析实验材料,纷繁复杂的自然科学体系,不外如是。我国历史上在自然科学领域较为落后,也需要在逻辑和实验这两个方面寻找原因。

人们经常在不同的语境和意义下使用“逻辑”这个词。我们说,思考的逻辑,代表某种思维规律;讲话的逻辑,代表上下文间的某种联系;我们甚至说,生活的逻辑、吃饭的逻辑,代表一项活动的某种规律性。若某人被贴上“没有逻辑”的标签,等同于指控他的愚笨。

虽然难以得到准确的、行之有效的“逻辑”的定义,但我们大体知道,逻辑是构成人类概念和知识体系的基石。逻辑由一些形式规律构成。最简单的例子如“如果A是真的,那么A是真的”,我们称之为同一律。显然,缺少了这样的形式规律,人的心灵只是一团乱麻。这些形式规律先于知识,是知识的起点,它们规范了知识的形态和样式。它们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中,使得人成为理性的个体。有时,我们可以互换使用逻辑和理性这两个词。

逻辑学是一门研究逻辑的学科。它最早产生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逻辑学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他的学说在其后两千多年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其基本理念和研究方法一脉相承,直到弗雷格和罗素等人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创立了数学化的符号逻辑。我们有时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为传统逻辑或非形式逻辑,称符号逻辑为现代逻辑或形式逻辑。现代形式逻辑并不是对传统非形式逻辑的反正。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着各自适用的领域。它们探讨的问题有交叉也有较大的差异。非形式逻辑在当代仍是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学科。一个完整的逻辑学教学体系,以及一套完整的逻辑学教材,需要同时包括符号逻辑和非形式逻辑的内容。

逻辑学还包括其它与逻辑相关的问题和方向。逻辑哲学分析和考察在逻辑学研究中产生的哲学问题。逻辑哲学与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密切相关。逻辑学史,顾名思义,探讨逻辑学的发展历史。历史上,系统性的逻辑学研究出现于西方。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献中也有部分零散但精妙的论述。对这些文本的研究我们归之于中国逻辑(史)和佛教逻辑的范畴。由于逻辑学的基础地位,它在其它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我们在哲学系、数学系、计算机系、法律系、语言学习、甚至经济学系中都能发现以逻辑学为主业的教授。这些逻辑学的应用我们统称为应用逻辑。一套完整的逻辑学教材,应该涵盖以上所述的逻辑学各个分支。

逻辑学是一个健全完整的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逻辑学是西方传统古典课程的“七艺”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逻辑学列为24大顶层学科之首,与数学并列为两大精确科学。逻辑学上世纪传入中国,八十年代以后在中国得到高速发展。当前,中国逻辑学在研究人员的数量、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上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逻辑学的教育和普及方面,我们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此次出版的这套逻辑学本科系列教材,是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

这套逻辑学教材由中山大学逻辑学科主持牵头编写。中山大学于2007年开办逻辑学本科专业,目前是我国唯一连续招生的以现代逻辑为主导方向的逻辑学本科专业。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建设,我们的课程体系已经覆盖了逻辑学的各个主要分支领域。这些课程任课教师的主体是一批具有国际学术视野、在前沿问题上从事研究工作的中青年学者。他们也是这套教材的主要作者。此外,我们有幸邀请到十余位国内其它高校的逻辑学学者参与教材的编委工作。他们的帮助和指导将大大提高本套教材的质量和适用性。我在此一并对他们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