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文琪、廖彦霖|The Potentiality of a Virtuous Pragma-Dialectics

发布人:刘惠兴

近日,中山大学哲学系、逻辑与认知研究所22级博士研究生欧阳文琪(导师熊明辉教授与谢耘教授)和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系、逻辑与分析哲学研究中心廖彦霖副教授合作的论文The Potentiality of a Virtuous Pragma-Dialectics(《有德性的语用论辩理论之潜能》)发表于Topoi(《论题》)2024年第43卷第4期。欧阳文琪是文章的第一作者,廖彦霖是文章的第二作者兼通讯作者。Topoi由Springer Nature出版,是A&HCI收录的哲学类国际期刊。根据最新的JCR与SJR期刊排名,Topoi在哲学学科期刊中均位列Q1。

该论文力图表明,对于语用论辩理论而言,建构一个有德性的语用论辩理论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拓展方向。为此,文章提出了“条件-影响”的分析框架。基于该框架,文章首先论证了论证德性能为批判性讨论的二阶条件带来新的理解视角。进一步地,文章论证了论证德性能为语用论辩理论带来两个重要的理论影响:1)一个扩充的谬误理论——通过揭示论证恶习与谬误的关联,能将谬误分析由一个单主体议题拓展为双主体议题;2)一个扩充的策略操控理论——论证德性将在维持论辩合理性和修辞有效性的微妙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

该文章收录于Topoi第43卷第4期的“Philosophical Discussions With Pragma-Dialectics”(语用论辩理论的哲学探讨)主题专刊。语用论辩理论是当今最具影响的论证理论之一,由Frans H. van Eemeren和Rob Grootendorst于20世纪70年代共同创立。该理论构建了“批判性讨论”作为论证分析与评估的理想模型,旨在以理性方式实质消除意见分歧。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该理论蕴含了一组相互关联的哲学承诺,涉及论辩合理性概念以及描述与解释论辩实践的语用规则。如今,在语用论辩理论的经典著作Speech Acts in Argumentative Discussions(1984)出版四十周年和A Systematic Theory of Argumentation(2004)出版二十周年之际,该期专刊旨在就语用论辩理论的核心哲学承诺及其影响展开反思与讨论。除本文外,该期还刊载了Frans H. van Eemeren,J. Anthony Blair,Hans V. Hansen,Christopher W. Tindale等论证理论著名学者的论文。

文章引用信息:

Ouyang, W., Liao, Y. The Potentiality of a Virtuous Pragma-Dialectics.Topoi 43, 1337–1350 (2024).

https://doi.org/10.1007/s11245-024-100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