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归纳逻辑及其应用研讨会暨2024年中国逻辑学会归纳逻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会议综述

发布人:刘惠兴

2024年9月20日至22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中国逻辑学会归纳逻辑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全国归纳逻辑及其应用研讨会暨2024年中国逻辑学会归纳逻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上海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兰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安徽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上海市思维科学研究会等高校科研院所的68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开幕式由上海大学哲学系宁莉娜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逻辑学会会长杜国平教授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荣誉所长、中山大学哲学系鞠实儿教授分别为会议致开幕辞。杜国平教授回顾了中国逻辑学会归纳逻辑专业委员会的建会历史,三十多年来,以江天骥、王雨田、桂起权、陈晓平、鞠实儿、任晓明等为代表的优秀学者,为我国的归纳逻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天,在现任主任熊卫教授的带领下,归纳逻辑专业委员会的发展更加健康稳健,原创性研究不断涌现,未来必将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鞠实儿教授回顾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归纳逻辑研究的发展史,他作为亲历者,见证了归纳逻辑在八十年代的迅速发展,研究者们将其与人工智能研究相结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通过与国际学界的交流合作,培养出了归纳逻辑研究的一支生力军。今天的研究者们要重新怀揣八十年代的勇气,关注归纳逻辑的前沿问题,打破桎梏,做出更多的原创性贡献。

本次会议包含25场专题报告。会议从归纳问题、归纳与方法论、归纳与认知、归纳逻辑教学及应用、归纳与语言、归纳学习与信念、证据与确证、决策与博弈、因果推理等方面对归纳逻辑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

 

华南师范大学陈晓平教授在真之符合论的基础上,通过与归纳方法相结合,提出了以语言-实践共同体的渐进认定归纳为命题真值条件的归纳-符合使真者理论。

 

中山大学鞠实儿教授围绕归纳逻辑的基本概念和问题、P归纳概率度量及困难、狭义非P归纳概率度量及困难等方面介绍了开放类演绎公理系统对归纳逻辑相关问题的处理。

 

四川大学任晓明教授介绍了印度哲学家、逻辑学家陈那的逻辑与知识论,对陈那的研究启示了我们不能仅仅将因明视作确立佛教教义真理的一种手段,也应该将其视作反对教条主义和偏见的、用于论战的逻辑工具。

 

武汉大学朱志方教授探讨了归纳方法与科学发现的关系。归纳逻辑一直是用于科学发现的强有力的工具,但这并不代表归纳逻辑是万能的。在未来,随着科学范式的转变,归纳方法也有被取代的可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杜国平教授通过将逻辑联结词进一步细化,提出了况序逻辑,用于研究表示递进关系的联结词“况且”的推理,并应用此逻辑解决乌鸦悖论。

 

西南大学郭美云教授提出了一种基于邻域语义学的概率认知逻辑系统,并以“彩票悖论”为例介绍了该系统的具体应用。

 

上海大学宁莉娜教授探讨了穆勒逻辑的问题指向,认为穆勒的逻辑归纳与演绎并存,推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共在。穆勒关于现象间的因果关系问题以及概率问题的阐述,促进了现代归纳逻辑的诞生。

 

香港中文大学张寄冀教授受波普尔区分两种简单性的启发,对因果模型的简单性进行了研究。边数更少的模型不一定更接近真实的因果情况,但在因果预测方面拥有其价值。

 

中山大学曾昭式教授讨论了中国古代的归纳类比形式,即经书中的推类,与因明中的喻依,并辨析了它们与西方逻辑中归纳类比的异同。

 

中山大学熊卫教授回顾了中山大学“归纳逻辑”本科课程的历史,分享了编写教材《理性选择导论》的经验与体会,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和编写教材的设想。

 

华南师范大学梁贤华副研究员分享了自己对阿钦斯坦教授的访谈,访谈内容围绕科学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展开。阿钦斯坦教授认为归纳是科学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并且尤其注重对证据理论的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宋鹏飞老师研究了逻辑常项是否可消失这一问题。通过对矢列演算的分析,他认为逻辑常项是可消失的,但将付出所有逻辑使用者都难以接受的代价。

 

华中科技大学张瑛教授探究了推论主义视角下的歧视语义,认为非保守扩充的推论主义恰当地在实践性和动态性维度下诠释了歧视语的意义和用法。

 

中南大学李熙副教授探讨了通用归纳视角下的大语言模型。大语言模型目前进行的是next-token预测,其压缩上限即Kolmogorov复杂性K(x)。虽然目前大语言模型具有因果学习的困境,但潜力是存在的。

 

中山大学唐丽萍副教授研究了在公共“空谈”博弈中的委婉语使用,认为旁观者的有无与数量多少都会影响局中人的话语委婉程度,并且局中人在社群中的地位也将影响他的话语委婉程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章吕教授介绍了信念测量的拉姆齐方法和反行为主义论证对该方法的质疑,指出布拉德利对拉姆齐方法的辩护方案存在三个理论难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西北工业大学吴小安副教授介绍了信念度改变的条件化、干预和影像理论三条路径,并借鉴条件概率和干预理论对影像理论进行了修正。

 

安徽大学徐娟娟老师从贝叶斯认知规范与逻辑学习之间冲突的角度,批判地考察三种贝叶斯逻辑学习模型,提出了平衡贝叶斯认知规范与逻辑学习的几点反思。

 

中山大学袁永锋副教授介绍了信息与非信息型实验停止规则。基于两种实验停止规则对假设评价的影响,考察了常用确证度函数的客观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杜晓柳老师介绍了绿蓝悖论的认识论解法的不足,并尝试使用独立性方案,从因果推理的角度以保证样本多样性的方式解决绿蓝悖论。

 

中南大学刘淘宁老师介绍了费尔德曼“证据的证据是证据”(EEE)原则与两种解读方向,基于证据本性的关系观对EEE原则高阶解读进行了修正。

 

上海思维科学研究会高级工程师武林围绕归纳逻辑与事物的普遍联系、元维的融合,创新了归纳逻辑应用模型,为理解和应用归纳逻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中山大学陈伟伟副教授从论证角度介绍了信念度与信念的关系,以“彩票悖论”引出信念二元化规则的条件和公理化结果,探讨了信念二元化与社会选择的关系。

 

中山大学博士后方静芝老师介绍了Fenton-Glynn对Halpern-Pearl实际因果的概率推广,并根据概率增加原则对其进行了修正。

 

中山大学博士生吴昆芙基于外生变量提出了新的因果模型,以解决Pearl模型中部分因果方向无法识别的问题。

 

闭幕式由中山大学刘海林副教授主持,归纳逻辑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熊卫教授致辞。熊卫教授表示,本次会议贯彻了“传承、弘扬、创新、发展”的宗旨,汇聚了老中青三代学者,气氛融洽热烈,青年学者收获颇丰。全国归纳逻辑学术年会是国内相关研究者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将这个学术年会打造成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品牌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