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范丙申著,付小轩、崔建英译:《逻辑与博弈》

发布人:刘惠兴

01 内容简介

逻辑与博弈这两个看似独立却内在联系紧密的领域,在本书中得到了深刻的融合。欧洲科学院院士范丙申教授以他深邃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学术态度,系统地阐述了逻辑与博弈的交汇点。从逻辑博弈的基本概念,到博弈逻辑的复杂结构,再到弈博论的提出,全书通过“博弈逻辑”和“逻辑博弈”两条主线上研究问题的交织,系统地介绍了博弈逻辑、逻辑动态、策略式博弈、逻辑博弈、博弈运算,以及逻辑博弈与博弈逻辑的融合等多个主题,逐步展开了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引领我们穿梭于逻辑的严密与博弈的策略之间,探索理性主体在交互过程中的深层次逻辑。

02 著译者简介

范丙申(Johan van Benthem),清华大学金岳霖讲席教授、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大学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斯坦福大学Henry Waldgrave Stuart教授、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国际哲学学院院士。1996年获荷兰国家级斯宾诺莎奖,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20世纪90年代,他创建了阿姆斯特丹大学的逻辑、语言与计算研究所(ILLC),并长期指导该研究所的工作。ILLC是当今国际顶尖、规模最大、专门从事逻辑与语言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等交叉领域研究的逻辑学研究中心。到目前为止,他撰写了9部专著和约450篇论文,主编了4部具有权威性的逻辑手册,他的著作已被翻译成俄语、西班牙语、汉语等出版,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广泛。他培养了70名博士研究生、50名硕士研究生,其中有40名博士毕业生已在世界上各国的大学成功获得了永久职位。此外,他还在很多国际组织兼职,任多个重要英文杂志的主编或编委。

译者  

付小轩,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逻辑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模态逻辑、博弈逻辑与法律逻辑,在A&HCI、SCI、CSSCI、EI收录的国内外核心期刊与国际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十余篇。现任中国逻辑学会理事、北京逻辑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人工智能逻辑专委会通讯委员,并担任多项国内外会议程序委员,包括NCML2022、2025,PRICAI2023、2024、2025,DALI2025,AILA2025等。

崔建英,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逻辑学研究》副主编,主要从事博弈认知逻辑、形式化论证理论研究,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相关成果 20 余篇;主持完成包括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广东省社科项目等多项。

03 目录

绪论:漫游在博弈中的逻辑 1

第一部分  博弈逻辑和进程结构

第一章 作为进程的博弈:可定义性与不变性 37

第二章 偏好、博弈解和最佳行动 56

第三章 不完美信息博弈 70

第四章 策略显式化 88

第五章  无穷博弈和时态演化 107

第六章  从博弈到博弈模型 125

第二部分    逻辑动态和弈博论

第七章  概述逻辑的动态化 155

第八章  作为迭代更新的慎思 186

第九章  弈博中的动态认知机制 203

第十章  面向“弈博论” 231

第三部分 玩家的效力和策略式博弈

第十一章  迫使效力 255

第十二章 矩阵式博弈及其逻辑 275

第十三章 策略式博弈中理性动态 299

第四部分 逻 辑 博 弈

第十四章 公式赋值 315

第十五章 模型比较 333

第十六章 模型构建 348

第十七章 论辩和对话 361

第十八章 逻辑博弈中的一般思路 378

第五部分 博弈中的运算

第十九章 序列博弈运算的动态逻辑 399

第二十章 并行博弈运算的线性逻辑 422

第六部分 比较与融合

第二十一章 不完美信息的逻辑博弈 441

第二十二章 知识博弈 459

第二十三章 蓄意破坏博弈和计算 468

第二十四章 逻辑博弈可以表示博弈逻辑 477

第二十五章 逻辑博弈与博弈逻辑的融合 485

第七部分 结 语

结语 498

参考文献 501

术语 531

译名 538

译后记 540

04 中译本序言

逻辑和博弈之间的交汇持续扩大。读者可以从 van Benthem et al. (2019a)、Turrini (2017) 和 Hodges et al. (2019) 的探讨中,迅速了解近几年的相关研究。特别地,这些百科全书式的文本延续了本书的几个主题,如权力联盟的逻辑、策略、动态系统的演化,以及博弈中逻辑和概率的交汇。

 随着我的专著 Logic in Games 中译本的出版,也许应该强调一下自 2014 年最初出版以来,我自己所处的学科环境中的一些相关贡献,其中许多研究成果都有着中国学者的身影。例如,在本书中所提到的关于博弈的一个关键特征,它是理性主体用于博弈解决方案中的动态步骤。这种逻辑分析的风格在 Cui et al. (2013)中得到了扩展,以涵盖不同于逆向归纳法的解决步骤,譬如迭代的遗憾最小化。实际博弈的另一个关键特征是真实主体的认知局限性。Liu et al. (2013a) 在博弈结构中基于认知局限的观点,对具有“短视”的主体进行了逻辑研究。而在博弈的另一个动态方面,Fu (2020) 将博弈中有关决策与选择的两类观点——定性和定量联系起来。无论认知是否受限,主体在参与伴随着许多选择的博弈时通常会遵循策略,这是贯穿本书的另一个主题。van Benthem et al. (2016) 这本文集囊括了不同作者从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到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视角,展示了不同的策略是什么以及它们的作用。van Benthem et al. (2019b) 基于 van Benthem et al. (2017) 所提出的一种新的模态邻域逻辑,分析了博弈中玩家的策略效力这类更丰富的数学概念,该概念将玩家自身的决策与赋予他人的自由结合起来。Li et al. (2023) 是近期的一类逻辑研究,它用于分布式博弈这种计算背景下的策略推理。

在探究一种特定类型的社会交互模型时,所有一般性的主题都通过在图结构(棋盘或竞技场)中所进行的博弈而得到具体呈现。van Benthem et al. (2020) 提出了一个研究图博弈的广泛方案,它以本书中的旅行博弈和“蓄意破坏博弈”为出发点,并提出了许多关于逻辑交汇研究的问题。该方案中最近的三项研究是:Li(2021) 在其毕业论文中探讨了图博弈逻辑及其应用(从干扰计算实践到学习场景);Li et al. (2021) 中一个有着惊人复杂度的捉迷藏逻辑;以及 Li et al. (2024) 针对玩家观察力有限的图博弈所做的动态认知分析。沿着这些研究方向,van Benthem et al. (2024) 中收集了更广泛的相关研究(既有旧的也有新的研究成果)。所有这些研究中一个有趣的趋势是从分析转向了设计新博弈,这在图博弈和实际室内游戏之间的类比中也有所暗示。

走在具体化研究的相反道路上,最近也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即超越于博弈的具体设定之上,来研究社会交互的抽象一般性特征。其中一个最新的例子是 Baltag et al. (2021) 中的模态依赖性逻辑,它涵盖了物理和信息依赖性,并提供了一个新的广泛平台来研究博弈中的策略行为,以此作为创造或放弃主体之间依赖性的动态过程。Chen et al. (2024) 是一项采用该框架的扩展式研究,该研究使用模态依赖性逻辑和本书的偏好逻辑的组合来分析策略式博弈,以此来统一竞争与合作博弈论,并与作为群体中稳定社会行为基础的那些哲学理论联系起来。

这些只是最近交汇研究的一些示例,并不是该领域现在的全部情况,而且,这里提到的很多都是正在进行的项目。即便如此,这个简短的亮点之旅可能已经说明了我们开篇所说的真相:逻辑和博弈的故事还在继续。

现在从研究转向实际工作,我想感谢本书的翻译团队:崔建英和付小轩,感谢她们在许多方面所付出的心力。这个中译本见证了我们多年来从广州到北京、从中国到荷兰的愉快合作。博弈和游戏是人类行为中的一个常态,它将不同文化的人联系在一起。这本书是关于抽象的理论和理解,但它的中译本也证明了无论经济或政治局势如何起伏,逻辑还是能将国家与大众紧密相连。

 

范丙申

荷兰,布卢门达尔

2023 年 3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