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非形式逻辑》课程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中山大学庆祝第41个教师节表影大会 谢耘(右二)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公示》(已完成公示),我系谢耘教授为负责人的《非形式逻辑》课程入选。这是我系继《中国哲学史》《现象学经典导读》之后入选的第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获奖类别: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课程)
课程负责人:谢耘
课程负责人简介
谢耘,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专职研究人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非形式逻辑和当代论证理论,近年来着重开展社会文化维度的论证研究,以及逻辑学与新闻传播学的跨学科研究。目前担任国际学术期刊Informal Logic和Topoi编委成员,并于2021年当选为国际“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协会”(Association for Informal Logic and Critical Thinking)执行委员会成员。
课程简介
《非形式逻辑》是中山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本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重点介绍“非形式逻辑”这一当代逻辑学发展的新分支,并系统教授实际生活中论证分析与评价的逻辑方法和基本技能。课程自2010年正式开设,历经15年的建设发展,曾于2022年时被遴选认定为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
课程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并特别强调专业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科研素养提升的有机融合。课程主要包含五大版块的知识内容:论证研究的不同进路、论证概念与论证识别、论证结构理论、论证型式理论、论证评价与谬误理论。每个版块又再各自细化,最后形成二十一个理论主题,比如:论证分析的形式化进路、树形图、图尔敏模型,等等。它们总体上构成了一个体系化的理论框架,涵盖了非形式逻辑领域的基础专业知识和重要理论成果。
在课程教学中,还尤其注重以前沿理论议题为线索,导读一手专题文献,以批判性阅读为抓手,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强化基础科研训练。而且,课程也通过课外探究任务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