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逻辑通识系列讲座回顾
中山大学逻辑通识系列讲座于2023年11月8日在广州南校园正式启动,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人文社科处处长张伟教授作开幕致辞,他详细说明了本次逻辑通识系列讲座的设立背景,并介绍了哲学系即将推出的逻辑通识课程体系。

张伟教授 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人文社科处处长
本次逻辑通识系列讲座是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和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共同主办,哲学系谢耘教授担任学术策划。整个活动历时两个月,共邀请了国内十位逻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针对逻辑通识的不同主题,向大家介绍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工具价值和应用领域。
01 逻辑与理性精神
点击海报跳转-逻辑通识系列讲座第一讲回顾 | 陈波:逻辑学与理性精神
国际哲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陈波教授以“逻辑学与理性精神”为题,讲解了逻辑学的学科特性和重要价值。逻辑学关注思想之间的过渡、变换和迁移,是一门研究推理和论证的科学,它告诉我们如何去正确地进行推理和论证。更一般来说,逻辑学要求我们讲道理,教我们如何去讲道理,也教我们如何去识别人们(包括我们自己)是如何地不讲道理,并如何去反驳这种不讲道理,学习逻辑学科是对于理性精神的培养和训练。
点击海报跳转-逻辑通识系列第九讲回顾 | 张留华:逻辑知识何时是必要的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张留华教授以“逻辑知识何时是必要的?”为题,讲解了学习逻辑专业知识的基本功能和应用价值。虽然人们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养成了某种“逻辑本能”、习得某些日常的逻辑思维,但它们也时有出错的情形,相应地,我们需要借助逻辑的专业知识来对之加以及时的反思和修正。因此,纵使对于非逻辑学或非哲学专业的人群而言,逻辑知识的学习也是必要的。尤其当我们试图对自身推理活动进行反省以追求“更好的推理”时,或者,当我们需要清晰表达自己的“理性”,以追求“被理解或被认同”时,这种必要性就会更为特别地突显出来。
02 逻辑与语言
点击海报跳转-逻辑通识系列讲座第八讲回顾|李继东:逻辑、思维与语言
南开大学哲学院李继东副教授以“逻辑、思维与语言”为题,讲解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以及如何合乎逻辑地使用语言来正确表达我们的思维。在当今日常言语沟通和文字写作表述中,逻辑混乱和语言失范的现象较为常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能够准确把握好概念与语词、判断与语句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运用日常语言时,我们既要注意属/种概念、矛盾或反对关系概念的正确应用,也要注意避免因语序、歧义等因素而导致的判断失当。
点击海报跳转-逻辑通识系列讲座第三讲回顾 | 黄华新:隐喻的语用逻辑分析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黄华新教授以“隐喻的语用逻辑分析”为题,从语用逻辑的角度,分析了隐喻表达和理解中的复杂认知过程。当我们使用熟悉、已知、具体的东西来指代陌生、未知、抽象的东西时,便运用了隐喻这种思维方式。隐喻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学习、推理、想象和创造等诸多认知活动当中。深度刻画隐喻的逻辑表征,并对隐喻的生成、表达和理解机制作跨学科探讨,这是解决语言认知问题的一把钥匙,也是理解人类思维本性的关键所在。
03 逻辑与写作
点击海报跳转-逻辑通识系列讲座第二讲回顾 | 梁庆寅:从学术写作的角度看论据
中山大学哲学系梁庆寅教授以“从学术写作的角度看论据”为题,讲解了在学术写作中正确寻找论据、恰当评价和选择论据的基本方法。学术写作是以观察、实验、田野调查、文献阅读等研究活动为基础,以论据为支持,对提出的观点、理论所作的论证。学术写作中的论据既包括由以提出理论的观察事实,也包括理论能够推出的逻辑后承。人文和社会科学中都应通过“有控制”的方法来寻找论据,并遵循实质相关、解释力相关、完备性相关这三个原则来评价论据。
点击海报跳转-逻辑通识系列讲座第四讲回顾 | 金立:逻辑与写作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金立教授以“逻辑与写作”为题,讲解了大学写作的特点和逻辑在写作中的作用。写作不仅是新时代优秀人才的核心能力,也是我们构建意义世界的重要方式。大学写作更多是一种探究性写作,它需要通过严格的推敲,来论证自我的观点,其中渗透着对思想的提炼、打磨、检验和创造。学习逻辑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明确地表达、更可靠地论证,运用逻辑思维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辨别和改进写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04 逻辑与公民素养
点击海报跳转-逻辑通识系列讲座第六讲回顾 | 晋荣东:社会转型与思维方式的变革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晋荣东教授以“社会转型与思维方式的变革”为题,讲解了当代中国公共说理领域的发展,及其对现代公民思维方式的变革要求。现代社会治理要求其成员以说理的方式来表达意见、协调利益和谋求共识,一个社会的说理水平也关系到该社会民主化、法治化和理性化的程度。为此,我们需要在公共领域生活中重视逻辑,扩展论辩合理性,并且,在国民教育中推动批判性思维教育,以培养社会成员的良好说理习惯,提升其说理能力。
点击海报跳转-逻辑通识系列讲座第十讲回顾 | 廖彦霖:逻辑思维与公共论辩
中山大学哲学系廖彦霖博士以“逻辑思维与公共论辩”为题,讲解了“公共论辩”的概念,以及如何在其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理性的论述。当人们对某一主题存在争议、并试图理性地解决分歧时,就会展开公共论辩,通过提供理由和论据的方式,来向他人表明自身观点的正确性。面对不同的观点交锋,我们应当运用逻辑思维来进行分析和评判。一方面,通过语义分析,厘清主要用语,辨明关键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谬误分析,摆脱思维陷阱,寻找恰当理据。
05 逻辑与侦探推理
点击海报跳转-逻辑通识系列讲座第七讲回顾 | 张瑛:名侦探的逻辑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张瑛教授以“名侦探的逻辑”为题,讲解了逻辑学在侦探推理和科学发现当中的重要作用。一名出色的侦探既要具有渊博的学识、敏锐的观察力,也需要具备缜密的推理能力。推理是以一系列理由来支持某种主张的思维方式,它可以分为演绎、归纳和溯因三种形式。三种推理具有不同的性质,满足不同的标准,它们都应用于侦探推理当中。同样,面对待解释的科学现象,科研工作者也是首先结合归纳推理和溯因推理来推断其可能原因,然后再以演绎推理作出预测,最后综合三种推理来验证自己的学说是否可靠,进而构建出科学的理论体系。
06 逻辑与未来
点击海报跳转-逻辑通识系列讲座第五讲回顾|沈榆平:学舌的鹦鹉还是神灯的精灵?——浅谈生成式AI的逻辑本质
中山大学哲学系沈榆平副教授以“学舌的鹦鹉还是神灯的精灵?”为题,解析了当前最新的生成式AI技术及其背后的逻辑机制。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诸多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能力。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充分理解机器与计算的逻辑本质,就不必担心机器会对人类形成真正的威胁。逻辑和计算紧密相连,计算机所有的数值操作都是在做最基本的逻辑演算,计算机的编码技术成功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转化成二进制字符串来加以运算。机器学习的本质是统计推理和归纳推理,生成式AI虽然胜过“学舌的鹦鹉”,但是离“神灯的精灵”还相差很远。